TOP题库网 - 给广大网友提供大量的问题与专业回答
当前位置:TOP题库网 > 小学题库 > 正文
已解决

简述中国货币发展史中几个重大演变

来自网友帅八怪提问 提问时间:2015-05-21 07:29:45阅读次数:

最佳答案 题库网53678位专家为你答疑解惑

题目:

简述中国货币发展史中几个重大演变

解答:

  我国古代货币的六次重大演变
 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,使用货币的历史长达五千年之久.中国古代货币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,先后经历了六次重大的演变:
  一、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
  在中国的汉字中,凡与价值有关的字,大都从“贝”.由此可见,贝是我国最早的货币.
  随着商品交换的迅速发展,货币需求量越来越大,海贝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,人们开始用铜仿制海贝.铜贝的出现,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一次重大演变.
  随着人工铸币的大量使用,海贝这种自然货币便慢慢退出了中国的货币舞台.
  二、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演变
  从商朝铜贝出现后到战国时期,我国的货币逐渐形成了以诸侯称雄割据为特色的四大体系,即:铲币、刀币、环钱、楚币(爰金、蚁鼻钱).
  秦统一中国后,秦始皇于公元前二一○年颁布了中国最早的货币法“以秦币同天下之币”,规定在全国范围内通行秦国圆形方孔的半两钱.
  圆形方孔的秦半两钱在全国的通行,结束了我国古代货币形状各异、重量悬殊的杂乱状态,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一次重大演变.秦半两钱确定下来的这种圆形方孔的形制,一直沿续到民国初期.
  三、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
  据《汉书·食货志》记载,刘邦建汉后,允民私铸钱币.豪绅富商和地方势力乘机大铸恶钱而牟利.文帝时“邓通大夫也,以铸钱财过王者.”
  元鼎四年(前一一五年),汉武帝收回了郡国铸币权,由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.从此确定了由中央政府对钱币铸造、发行的统一管理,这是中国古代货币史上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一次重大演变.
  此后,历代铸币皆由中央直接经管.铸币权收归中央,对稳定各朝的政局和经济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.
  四、由文书重量向通宝、元宝的演变
  秦汉以来所铸的钱币,通常在钱文中都明确标明钱的重量,如“半两”、“五铢”、“四铢”等等(二十四铢为一两).
  唐高祖武德四年(六二一年),李渊决心改革币制,废轻重不一的历代古钱,取“开辟新纪元”之意,统一铸造“开元通宝”钱.开元通宝一反秦汉旧制,钱文不书重量,是我国古代货币由文书重量向通宝、元宝的演变.
  开元通宝钱是我国最早的通宝钱.此后我国铜钱不再用钱文标重量,都以通宝、元宝相称,它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后的“民国通宝”.
  五、由金属货币向纸币交子的演变
  北宋时,由于铸钱的铜料紧缺,政府为弥补铜钱的不足,在一些地区大量地铸造铁钱.据《宋史》记载,当时四川所铸铁钱一贯就重达二十五斤八两.在四川买一匹罗(丝织品),要付一百三十斤重的铁钱.铁钱如此笨重不便,纸币交子就在四川地区应运而生.交子的出现,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金属货币向纸币的一次重要演变.
  交子不但是我国最早的纸币,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.
  六、由手工铸币向机制纸币的演变
  清朝后期,随着国外先进科学技术的逐渐传入,光绪年间已开始在国外购买造币机器,用于制造银元、铜元.后来,广东开始用机器制造无孔当十铜元.因制造者获利丰厚,各省纷纷仿效.
  清末机制货币的出现,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手工铸币向机制货币的重林演变.
  知道的就这么多了,看看符不符合和你的要求啊?


猜你喜欢:

1.平面π过三点A(1,0,0),B(0,1,0),C(0,0,1),求过原点的直线l,使l在平面x=y上,且与π成45°角

2.上面一个 戚 下面一个 足 啥字?

3.“To teach a fish how to swim”这句谚语相当于汉语中的哪个成语?

4.A苏伊士运河B土耳其海峡C白令海峡D巴拿马运河a地中海、黑海b地中海、红海c太平洋、大西洋d太平洋、北冰...

5.谁知道虚拟语气这个语法啊?还有倒装时主从句的谓语动词该怎么变?

6.简述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历程

7.军事理论论述题复习题1、简述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概况.2、谈谈你对钓鱼岛问题的观察与思考?3、中国国防历史给我们哪些启

8.简述下为什么说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?

9.简述中国原始社会群体组织形式发展经历的几个阶段

10.简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(从洋务运动,戊戌变法,辛亥革命这几个方面谈)

99%的人还看了

版权申明

本文"简述中国货币发展史中几个重大演变":https://www.lqgrdj.com/xiaoxue/37086.html 内容来自互联网,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。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,请给我们来信(2178465951@qq.com),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